Top Page       中国語講座


【第三課 第十二節(上)】   小学语文课文第十二册(上)


1 十六年前的回忆       (李星华)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
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
我蹲在旁边,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我奇怪地问他:“爹,为什么要烧掉呢?怪可惜的。”
待了一会儿,父亲才回答:“不要了就烧掉。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骂过我们,更没打过我们。

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幼稚可笑的问题。
他不论多忙,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
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

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才过了两天,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第二天,父亲才知道他被抓到警察厅里去了。
我们心里都很不安,为这位工友着急。
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

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母亲也几次劝他。
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

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可怕的一天果然来了。4月6日的早晨,妹妹换上了新夹衣,母亲带她到娱乐场去散步了。

父亲在里间屋里写字,我坐在外间的长木椅上看报。
短短的一段新闻还没看完,就听见啪,啪……几声尖锐的枪声,接着是一阵纷乱的喊叫。

“什么?爹!”我瞪着眼睛问父亲。
“没有什么,不要怕。星儿,跟我到外面看看去。”

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我紧跟在他身后,走出院子,暂时躲在一间僻静的小屋里。
一会儿,外面传来一阵沉重的皮鞋声。我的心剧烈地跳动起来,用恐怖的眼光瞅了瞅父亲。

“不要放走一个!”窗外一声粗暴的吼声。
穿灰制服和长筒皮靴的宪兵,穿便衣的侦探,穿黑制服的警察,一拥而入,挤满了这间小屋子。
他们像一群魔鬼似的,把我们包围起来。

他们每人拿着一支手枪,枪口对着父亲和我。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他的胳膊上拴着绳子,被一个肥胖的便衣侦探拉着。
那个满脸横肉的便衣侦探指着父亲问阎振三:“你认识他吗?”

阎振三摇了摇头。他那披散的长头发中间露出一张苍白的脸,显然是受过苦刑了。
“哼!你不认识!我可认识他。”
侦探冷笑着,又吩咐他手下的那一伙,“看好,别让他自杀,先把手枪夺过来!”

他们夺下了父亲的手枪,把父亲全身搜了一遍。
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没有向他们讲任何道理。
因为他明白,对他们是没有道理可讲的。

残暴的匪徒把父亲绑起来,拖走了。我也被他们带走了。
在高高的砖墙围起来的警察厅的院子里,我看见母亲和妹妹也都被带来了。
我们被关在拘留所里。

十几天过去了,我们始终没看见父亲。
有一天,我们正在吃中饭,手里的窝窝头还没啃完,听见警察喊我们母女的名字,说是提审。
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

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爹!”我忍不住喊出声来。母亲哭了,妹妹也跟着哭起来了。
“不许乱喊!”法官拿起惊堂木重重地在桌子上拍了一下。

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
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

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

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
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法官命令把我们押下去。我们就这样跟父亲见了一面,匆匆分别了。

想不到这竟是我们最后的一次见面。
28日黄昏,警察叫我们收拾行李出拘留所。
我们回到家里,天已经全黑了。

第二天,舅姥爷到街上去买报。他是从街上哭着回来的,手里无力地握着一份报。
我看到报上用头号字登着“李大钊等昨已执行绞刑”,立刻感到眼前蒙了一团云雾,昏倒在床上了。
母亲伤心过度,昏过去三次,每次都是刚刚叫醒又昏过去了。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
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

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母亲微微点了一下头。


【注 釈】
【十六年前的回忆】 shí liù nián qián de huí yì  十六年前の記憶
女流作家の李星華 (り しんか) が1943年に発表した散文。
内容は、李大釗 (り たいしょう) の長女である著者が、父と共に囚われの身となった当時の状況を記録した回想録。
中国革命の先駆者だった李大釗が、政治権力によって極刑を受けようとも信念を貫いた姿とその功績が描かれている。

【李星华】 lǐ xīng huá 李星華 (り しんか) (1911 — 1979)
女流作家。河北省出身。1927年、父の北京大学教授・李大釗 (り たいしょう) と共に逮捕され投獄生活を送る。
1932年共産党に入党。戦後は教育と文筆活動に従事。著作「白族民間故事伝説集 1980」 「わが父李大釗 1981」ほか。

【张作霖】 zhāng zuò lín 張作霖 (ちょうさくりん) (1875 — 1928)
中国の軍人・政治家。馬賊の出身。奉天(瀋陽)軍閥の首領。
国民政府の北伐軍に敗れ北京から引き揚げる途中、奉天郊外で関東軍に爆殺された。

【窝窝头】 wō wō tóu ウォトウ。とうもろこし粉と大豆粉とをまぜて円錐形にして蒸したパン
【惊堂木】 jīng táng mù 木槌。裁判官が法廷で机をたたくのに用いた木片




2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天空晴朗。在辽阔的伏尔加河上,有一艘货船,因为是逆风行使,所以帆没有张起来。河面上映着倒影。
一群穿着破烂的纤夫,迈着沉重的步子,蹋着黄沙,沿着河岸一步一步向前走。他们大多身子向前倾,可见都在使劲,可见船上载着很重的货物。
领头的纤夫是个肩膀宽阔的老头儿。他包着头巾,衣服上打着补丁,眼睛漠然地望着前方,路还长着哩!老头儿的右边是一个头发胡须都很浓密的中年人。他身体强壮,显得很有力气。这两个人走在最前头。紧跟在他们后面的是个高个子,还保留着农民的打扮。他直着身子,没精打采地衔着烟斗,好像已经厌倦了拉纤的生活。高个子旁边是个肌肉结实的小伙子。他使着蛮劲向前拉,往上凝视的目光充满了诅咒和抗议。在这有群人中有个穿着红上衣的少年,从年龄和肤色都可以看出,他拉纤的日子还不久,还不习惯这种沉重的劳动。他拉了一下把他的肩膀勒得发疼的纤绳,好像要摆脱这种与他的年龄很不相称的重荷。少年右面的老头儿好像有病。他那微微张开的嘴唇和没精打采的目光,显得又虚弱又疲惫。他正在用袖子拭额上的汗珠。一个皮肤黝黑的汉子在少年后面,只露出半边脸。他用同情的目光看着前面白皙的少年和秃顶的老头儿。这个老头儿显然已经习惯于这种工作了,他一边往前走,一边装他的烟袋。后面是个退伍不久的士兵,还穿着官家发给他的皮靴。士兵后面是个高个子,他转过脸去,愤怒地朝货船上望,一定是货船的老板在咒骂他们,驱赶他们。走在最后的是一个神态沮丧的老头儿。他低着头,无可奈何地拖着沉重的步子,拼着命拉着纤绳往前迈步。
这幅画是19世纪70年代俄国画家列宾的作品。当时,俄国的劳动人民处在沙皇的黑暗统治和资本家的残酷剥削之下,过着非常贫穷非常痛苦的生活。这幅画上的纤夫,为了挣得一块面包,不得不贱价出卖劳动力,终年拉着沉重的货船,在伏尔加河上来来去去。




3 为人民服务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 一夜的工作    

周总理在每一次“文化”大会上作了报告。《人民文学》杂志要发表这个报告,由我把记录稿作了整理,送给总理审阅。这一天,总理办公室。那是一间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见了我,指着写字台上一尺来高的一叠文件,说:“我今晚上要批这些文件。你们送来的稿子,我放在最后。你到隔壁值班室去睡一觉,到时候叫你。”我就到值班室去睡了。不知到了什么时候,值班室的同志把我叫醒。他对我:“总理叫你去。”我立刻起来,揉揉蒙胧的睡眼,走进总理的办公室。总理招呼我坐在他的写字台对面,要我职他审阅我整理的记录稿,其实是咨询的意思。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且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夜很静,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总理才审阅完,把稿子交给了我。这时候,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腾的绿茶,一小碟花生米,放在写字台上。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喝了一会儿茶,就听见公鸡喔喔地叫明了。总理站起来对我说:“我要去休息了。上午睡一觉,下午还要参加活动。你也回去睡觉吧。”我也站起来,没留意把小转椅的上部带歪了。总理过来把转椅扶正,就走进后面去了。在回来的路上,我不断地想,不断地对自己说:“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新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我想高声对全世界说,好像全世界都能听见我的声音:“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工作的。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5 古诗两首    

早春 zǎo chūn 其一 (唐) 韩愈 hán yù

天街小雨润如酥 tiān jiē xiǎo yǔ rùn rú sū
草色遥看近却无 cǎo sè yáo kàn jìn què wú
最是一年春好处 zuì shì yì nián chūn hǎo chù
绝胜烟柳满皇都 jué shèng yān liǔ mǎn huáng dōu


【注 釈】
天街(てんがい)の小雨(せうう)潤ひて酥(そ)の如し
草色(そうしょく)遥かに看るも 近づけば却って無し
最も是れ 一年の春好(よ)き処
絶えて勝(まさ)る 煙柳(えんりう)皇都(くわうと)に満つるに


【口語訳】
都大路に春雨が降り 油脂のように艶やかに潤っている
遠くから見ると 一帯はすでに春色を呈しているようだが
近寄ってみると まだ草木は芽吹いていない
一年のなかで最もすばらしいのは 早春のこの時期であろう
柳の緑が皇都に煙る初夏も捨てがたいが 春の今はそれに勝っているようだ


【天街】 tiān jiē     都(長安)の大通り
【如酥】 rú sū     酥(乳製品)のようである
【近却无】 jìn què wú     近づくとかえって見えなくなる
【绝胜】 jué shèng      はるかにまさる

韓愈(かんゆ)(768~824年)中唐の詩人、文学者。字は退之(たいし)。河南南陽の人。



三衢道中 sān qú dào zhōng  (宋) 曾几 céng jǐ

梅子黄时日日晴 méi zi huáng shí rì rì qíng
小溪泛尽却山行 xiǎo xī fàn jìn què shān xíng
绿阴不减来时路 lǜ yīn bù jiǎn lái shí lù
添得黄鹂四五声 tiān dé huáng lí sì wǔ shēng


【注 釈】
三衢(さんく)の道中
梅子(ばいし) 黄ばむ時 日日に晴れ
小渓(しょうけい) 泛(うか)び尽くして 却(ま)た山行(さんかう)す
緑陰(りょくいん) 減ぜず 来時(らいじ)の路(みち)
添え得たり 黄鸝(こうり)の四五声(しごせい)


【口語訳】
梅の実が黄色くなる頃は 毎日が晴れ渡っている
小さな谷川に 舟を浮かべて 水源のあたりまで遡ると
今度は山道を行くことになる
木陰(こかげ)に緑が生い茂り はじめに来た時の路と同じだ
違うのは鶯の啼き声が 四つ五つ加わったこと


【三衢】 sān qú     山の名。浙江省衢州(くしゅう)
【泛尽】 fàn jìn     川に舟をうかべて終点まで行く
【四五声】 sì wǔ shēng     鳥の鳴き声があちこちから聞こえる

曾幾(そうき)(1084~1166年)南宋の詩人。字は吉父(きっぽ)。江西省贛州(かんしゅう)の人。




6 种子的力  (夏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解剖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夏衍简介(1900~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政论家、杂文家。著名剧作有《上海屋檐下》、《心防》等;杂文集有《此时此地集》、《长途》等。
种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原来,种子看起来体积很小,然而在它身上,有着“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正是由于种子有了这种顽强向上的力,所以它才是世界上最力大无比的。




7 养花  (老舍)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可还没成为养花专家,因为没有工夫去作研究与试验。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小猫儿们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没有它们的运动场。 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看着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难过的事。我不愿时时落泪。北京的气候,对养花来说,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会闹霜冻。在这种气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养活,我还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象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一来二去,我摸着一些门道:有的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喜干,就别多浇水。这是个乐趣,摸住门道,花草养活了,而且三年五载老活着、开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多得些知识,一定不是坏事。 我不是有腿病吗,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们受我的照顾,感谢我不感谢;我可得感谢它们。在我工作的时候,我总是写了几十个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浇浇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环,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到一起,有益身心,胜于吃药。要是赶上狂风暴雨或天气突变哪,就得全家动员,抢救花草,十分紧张。几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抢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热汗直流。第二天,天气好转,又得把花儿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热汗直流。可是,这多么有意思呀!不劳动,连棵花儿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么? 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赶到昙花开放的时候,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神气——昙花总在夜里放蕊。花儿分根了,一棵分为数棵,就赠给朋友们一些;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 当然,也有伤心的时候,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的时候),下了暴雨。邻家的墙倒了下来,菊秧被砸死者约三十多种,一百多棵!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实,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8 穷人  (列夫・托尔斯泰)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始终不见丈夫回来。桑娜沉思: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不过,感谢上帝,孩子们都还健康。没什么可抱怨的。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在胸前画着十字。
睡觉还早。桑娜站起身来,把一块很厚的围巾包在头上,提着马灯走出门去。她想看看灯塔上的灯是不是亮着,丈夫的小船能不能望见。海面上什么也看不见。风掀起她的围巾,卷着被刮断的什么东西敲打着邻居小屋的门。桑娜想起了她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桑娜一边想,一边敲了敲门。她侧着耳朵听,没有人答应。
“寡妇的日子真困难啊!”桑娜站在门口想,“孩子虽然不算多——只有两个,可是全靠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唉,寡妇的日子真难过啊!进去看看吧!”
桑娜一次又一次地敲门,仍旧没有人答应。
“喂,西蒙!”桑娜喊了一声,心想,莫不是出什么事了?她猛地推开门。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放着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只有死人才是这副模样。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蜷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的呼吸均匀而平静,他们睡得又香又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上帝,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门突然开了,一股清新的海风冲进屋子。魁梧黧黑的渔夫拖着湿淋淋的被撕破了的鱼网,一边走进来,一边说:“嘿,我回来啦,桑娜!”
“哦,是你!”桑娜站起来,不敢抬起眼睛看他。
“瞧,这样的夜晚!真可怕!”
“是啊,是啊,天气坏透了!哦,鱼打得怎么样?”
“糟糕,真糟糕!什么也没有打到,还把网给撕破了。倒霉,倒霉!天气可真厉害!我简直记不起几时有过这样的夜晚了,还谈得上什么打鱼!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
渔夫说着,把网拖进屋里,坐在炉子旁边。
“我?”桑娜脸色发白,说,“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
“是啊,是啊,”丈夫喃喃地说,“这天气真是活见鬼!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两个人沉默了一阵。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
“哦?什么时候?”
“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昨天。唉!她死得好惨哪!两个孩子都在她身边,睡着了。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桑娜沉默了。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你看怎么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列夫・托尔斯泰(Lev Tolstoy)(1828~1910) 俄国作家。
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童年》、《少年》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从塞瓦斯托波尔来到彼得堡,作为知名的新作家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逐渐结识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在这里他以不谙世故和放荡不羁而被视为怪人,他的不喜爱荷马和莎士比亚也使大家惊异。不久,他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相识,但不同意后者的文学见解。当时德鲁日宁等人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所谓“优美艺术”,反对所谓“教诲艺术”、实即革命民主派所主张的暴露文学。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
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法国的“社会自由”博得他的赞赏,而巴黎断头台一次行刑的情景则使他深感厌恶。在瑞士看到英国资产阶级绅士的自私和冷酷,也激起他很大的愤慨。但这次出国扩大了他的文学艺术的视野,增强了他对俄国社会落后的清醒认识。
对于50至60年代之交的农奴制改革以及革命形势,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极其矛盾的。早在1856年他曾起草方案,准备以代役租等方法解放农民,并在自己庄园试行,因农民不接受而未实现。他同情农民,厌恶农奴制,却认为根据“历史的正义”,土地应归地主所有,同时因地主面临的是要性命还是要土地的问题而深深忧虑。他不同意自由主义者、斯拉夫派以至农奴主顽固派的主张,也看到沙皇所实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的虚伪性质,却又反对以革命方法消灭农奴制,幻想寻找自己的道路。由于无法解决思想上的矛盾,曾企图在哲学、艺术中逃避现实,但很快又感到失望;1860年因长兄尼古拉逝世,更加深了悲观情绪。1859至1862年间几乎中辍创作,先后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和附近农村为农民子弟办了20多所学校,并曾研究俄国和西欧的教育制度,1860至1861年还到德、法、意、英和比利时等国考察学校。后又创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教育杂志。这些活动引起沙皇政府的注意。加之在农奴制改革中,他作为本县和平调解人,在调停地主和农民的纠纷时,常常同情农民,又招致贵族农奴主的敌视。1862年7月他外出时,家中遭到宪兵连续两天的搜查。不久他关闭了学校。这段时间他思想上所受的震荡以及因同农民的频繁接触而接受的他们对事物的一些看法,成为他的世界观转变的契机和开端。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作品。




9 高尔基的童年    

有一天,阿辽沙从后面的楼梯跑下来,看见一个小女孩坐在楼梯上哭,她找不着家了。阿辽沙认得这个小女孩,她是楼下的一个女住户的孩子。她家的女厨子出去了,没把门关上,小女孩走到这座从没来过的楼梯上,就迷了路。阿辽沙把她送回家去。
小女孩的母亲看见她的女儿跟阿辽沙一同回来,觉得很奇怪。问清了是怎么一回事,她就对阿辽沙说:“多谢了!”又说:“你要我送你一点儿什么吗?”
阿辽沙说什么也不要送,假如她肯借一本书给他读读倒好。小女孩的母亲微微一笑,从桌子上拿一本书给他。
“你的手可没洗干净呢。”她皱一下眉头,这样说。
“唉,这句话她尽可以不说。”阿辽沙离开的时候想,“假如她也要擦铜器,刷地板,劈木柴,她的手也不会比我的干净。”
阿辽沙把书藏在顶楼上。到了星期六,他上去晾衣服的时候,就拿起来读,一开始就叫书给迷住了。他站在天窗旁边读下去,一直读到身上有点冷起来。等到晚上,主人们做晚祷去了,他把书带到厨房去读。他读得那么专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忘记了。
门铃响了。阿辽沙虽然听见铃声,竟没能马上想到是谁在拉门铃。
保姆从屋里跳出来,大声地嚷:“你聋了吗?他们拉门铃啦!”
阿辽沙满厨房跑着,要找一个地方把书藏起来,结果他把书塞在炉灶下面,赶紧去开门。
“睡着了吗?”主人一进门就严厉地谴责阿辽沙。主人的妻子一面踏上楼梯,一面抱怨着,说阿辽沙害她着了凉。
老太婆絮絮叨叨地骂着走进厨房去,一看见那枝燃尽的蜡烛,就叫起来:“瞧,一枝蜡烛全点完了,他不是要把房子也点起来吗?”
三个人都上前来盘问阿辽沙在做什么。阿辽沙一声不响,他怕老太婆发现那本书。
吃晚饭的时候,主人们还在责骂阿辽沙。可是阿辽沙觉得他们这些人,跟他刚才在书里读到的那些有力量的高尚的人相比,显得多么渺小和可笑。
主人们吃完饭,睡觉去了。
这时候,阿辽沙悄悄地起来,从炉灶底下拿出书来,走到窗前去。夜色清朗,月光正好照在窗上,可是阿辽沙怎么用劲看也看不清小小的铅字。他想了想,从架子上拿下一个铜锅,把月光反射到书上去。但是没有用,仍然看不清楚。 于是他爬到屋角的台子上,在神像前的长明灯下读书。后来他倦了,就倒在台子上睡着了。
老太婆的叫喊声把阿辽沙惊醒了。她手里拿着书,使劲用书打阿辽沙的肩膀。她气得满脸通红,狂怒地摇着头。
“这本书完蛋了,要被她撕了。”阿辽沙担忧地想。
第二天早晨,主人一家都聚在一起,翻着那本书,细细地看。主人疑惑地嗅嗅书页,说:“还有香水味呢,真的……”
接着就严厉地追问阿辽沙,书是从哪里拿来的。
阿辽沙镇定地说,书是神父的。
大家又把书细细地看了看,很不满意阿辽沙的回答,认为神父读小说是很奇怪的。不过这样回答总算使他们安静下来。侥幸得很,那本书也得救了。
这个院子里住着一个名叫西陀罗夫的兵士,是个勤务兵,很瘦,净是骨头,总是很忧闷的样子,说起话来声音很低。阿辽沙跟他合得来。
阿辽沙把书拿到西陀罗夫那里去,请西陀罗夫替他保存。西陀罗夫把书接过来,默默地打开小衣箱,拿出一条干净毛巾,把书裹起来,藏在箱子里。西陀罗夫对阿辽沙说:“别听他们的话,上我这里来念好了,我不告诉别人。你来的时候,如果我不在,钥匙就挂在神像背后,你打开箱子拿书念好了。”
但是老太婆起了疑心,她盯着阿辽沙,不让他上西陀罗夫那儿去。阿辽沙呢,老怕西陀罗夫把书丢了,又怕他把书弄坏。
最后,阿辽沙只好把书还给那个小女孩的母亲,并且努力克制自己,不去想她那些贵重的好书。
每天吃早饭以前,阿辽沙要到一个小铺子去买面包,那个铺子出租彩色封面的小书。阿辽沙就去租来读,一本书要付一个戈比的租费。
阿辽沙读书,不在柴棚里就在顶楼上,那两个地方都冷,都不舒服。有时候他禁不住书的引诱,就在夜里起床,点起蜡烛来读。老太婆发觉每天夜里蜡烛总要短一些,就用一根木条把蜡烛量好,做好记号,第二天早晨再量,看看蜡烛短了没有。如果短了,老太婆就狂怒地叫骂起来。
老太婆老是在侦察阿辽沙。她一发现阿辽沙读书,就会把书收去毁掉。
可是阿辽沙想尽方法读书,他读书的热望是谁也阻止不了的。




10 难忘的一课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一家航业公司的轮船上工作。
有一次,我们的船停泊在高雄港口。我上了岸,穿过市区,向郊外走去。不记得走了多远,看到前面有一所乡村小学,白色的围墙,门外栽着一排树。
校园里很静,我走近一间教室,站在窗外,见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正在教孩子们学习祖国的文字。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
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大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的真挚的心。
我被这动人的情景吸引住了。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但是,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从那一双双眼睛里,可以看出对我是表示欢迎的。教学继续进行着,大家朗读得更起劲了。
下课了,孩子们把我围了起来。
老师也走了过来。他热情地和我握了握手,说;“我的国语讲得不好,是初学的。你知道,在日本统治时期,我们上的都是日本人办的学校,讲国语是不准许的。”
“我觉得,你今天这一课上得好极了!你教得很有感情,孩子们学得也很有感情。”
他知道我是在船上工作的,一定要领我去看一看他们的小礼堂。
说是礼堂,不过是一间比较宽敞的屋子。
他指着礼堂两面墙上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说:“这里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现在‘光复’了,画上了我们中国自己的为人。”我看到上面有孔子,有诸葛亮,有郑成功,还有孙中山。看着看着,我的眼睛不觉湿润了。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意啊!
我紧紧地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

         


11 凡卡      (契诃夫)  

九岁的凡卡 ・ 茹科夫,三个月前给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儿做学徒。
圣诞节前夜,他没躺下睡觉。
他等老板、老板娘和几个伙计到教堂做礼拜去了,就从老板的立柜里拿出一小瓶墨水,
一支笔尖生了锈的钢笔,摩平一张揉皱了的白纸,写起信来。

在写第一个字母以前,他担心地朝门口和窗户看了几眼,
又斜着眼看了一下那个昏暗的神像,神像两边是两排架子,架子上摆满了楦头。
他叹了一口气,跪在作台前边,把那张纸铺在作台上。

“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 ・ 玛卡里奇,”他写道,“我在给您写信。
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我没爹没娘,只有您一个亲人了。”

凡卡朝黑糊糊的窗户看看,玻璃窗上映出蜡烛的模糊的影子;他想象着他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好像爷爷就在眼前。
——爷爷是日发略维夫老爷家里的守夜人。
他是个非常有趣的瘦小的老头儿,65岁,老是笑咪咪地眨着眼睛。白天,他总在大厨房里睡觉。

到晚上,他就穿上宽大的羊皮袄,敲着梆子,在别墅的周围走来走去。
老母狗卡希旦卡和公狗泥鳅低着头跟在他后头。
泥鳅是一条非常听话非常讨人喜欢的狗。它身子是黑的,像黄鼠狼那样长长的,所以叫它泥鳅。

现在,爷爷一定站在大门口,眯缝着眼睛看那乡村教堂的红亮的窗户。
他一定在跺着穿着高筒毡靴的脚,他的梆子挂在腰带上,他冻得缩成一团,耸着肩膀……。

天气真好,晴朗,一丝风也没有,干冷干冷的。
那是个没有月亮的夜晚,可是整个村子—白房顶啦,烟囱里冒出来的一缕缕的烟啦,披着浓霜一身银白的树木啦,雪堆啦,全看得见。
天空撒满了快活地眨着眼的星星,天河显得很清楚,仿佛为了过节,有人拿雪把它擦亮了似的……。

凡卡叹了口气,蘸了蘸笔尖,接着写下去。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毒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
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

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
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吃的呢,简直没有。

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
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

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
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凡卡撇撇嘴,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我会替您搓烟叶,”他继续写道,“我会为您祷告上帝。
要是我做错了事,您就结结实实地打我一顿好了。
要是您怕我找不着活儿,我可以去求那位管家的,看在上帝面上,让我擦皮鞋;要不,我去求菲吉卡答应我帮他放羊。

亲爱的爷爷,我再也受不住了,只有死路一条了!……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
等我长大了,我会照顾您,谁也不敢来欺负您。

“讲到莫斯科,这是个大城市,房子全是老爷们的,有很多马,没有羊,狗一点儿也不凶。
圣诞节,这里的小孩子并不举着星星灯走来走去,教堂里的唱诗台不准人随便上去唱诗。

有一回,我在一家铺子的橱窗里看见跟钓竿钓丝一块出卖的钓钩,能钓各种各样的鱼,很贵。
有一种甚至钓得起一普特重的大鲇鱼呢。
我还看见有些铺子卖各种枪,有一种跟我们老板的枪一样,我想一杆枪要卖一百个卢布吧。
肉店里有山鹬啊,鹧鸪啊,野兔啊……可是那些东西哪儿打来的,店里的伙计不肯说。

“亲爱的爷爷,老爷在圣诞树上挂上糖果的时候,请您摘一颗金胡桃,藏在我的绿匣子里头。”

凡卡伤心地叹口气,又呆呆地望着窗口。
他想起到树林里去砍圣诞树的总是爷爷,爷爷总是带着他去。多么快乐的日子呀!
冻了的山林喳喳地响……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要砍圣诞树了,爷爷先抽一斗烟,
再吸一阵子鼻烟,还跟冻僵的小凡卡逗笑一会儿……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等着看哪一棵该死。

忽然不知从什么地方跳出一只野兔来,箭一样的窜过雪堆。爷爷不由得叫起来,“逮住它,逮住它,逮住它!嘿,短尾巴鬼!”
爷爷把砍下来的树拖回老爷家里,大家就动手打扮那棵树。

“快来吧,亲爱的爷爷,”凡卡接着写道,“我求您看在基督的面上,带我离开这儿。
可怜可怜我这个不幸的孤儿吧。这儿的人都打我。我饿得要命,又孤零零的,难受得没法说。我老是哭。

有一天,老板那楦头打我的脑袋,我昏倒了,好容易才醒过来。
我的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我问候阿辽娜,问候独眼的艾果尔,问候马车夫。
别让旁人拿我的小风琴。您的孙子伊凡•茹科夫。亲爱的爷爷,来吧!”

凡卡把那张写满字的纸折成四折,装进一个信封里,那个信封是前一天晚上花了一个戈比买的。
他想了一想,蘸一蘸墨水,写上地址。“乡下爷爷收”
然后他抓抓脑袋,再想一想,添上几个字。“康司坦丁•玛卡里奇”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他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前一天晚上他问过肉店的伙计,伙计告诉他,信应该丢在邮筒里,从那儿用邮车分送到各地去。
邮车上还套着三匹马,响着铃铛,坐着醉醺醺的邮差。

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贝的信塞了进去。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他在梦里看见一铺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注 釈】
【凡卡】 fán kǎ  ワーニカ。 (Vanka)
みなしごの少年ワーニカは、靴職人の親方の見習い奉公に出される。
クリスマスの前夜、彼は大好きなおじいちゃんに手紙を書く。
「大すきなおじいちゃん、ボクをここからつれ出して……。」
九歳の子供のいたいけな小さな小さな願い。
果たして手紙は届いたのか ―― 心打たれるチェーホフの掌編。

【契诃夫】 qì hē fū  チェーホフ (Anton Chekhov)  (1860-1904)
ロシアの小説家・劇作家・医師。
透徹した観察眼、鋭いアイロニーに裏打ちされた短編の名手として名高い。
代表作「わびしい話」「六号室」、戯曲「かもめ」「三人姉妹」「桜の園」など。

【凡卡 ・ 茹科夫】 fán kǎ・rú kē fū  ワーニカ ・ ジューコフ。(Vanka Zhukov 人名)
【阿里亚希涅】 ā lǐ yà xī niè  アリョーヒン。(Alyahin 人名)
【楦头】 xuàn tou  靴の木型
【康司坦丁 ・ 玛卡里奇】 kāng sī tǎn dīng・mǎ kǎ lǐ qí  コンスタンチン ・ マカールイチ。(Konstantin Makaritch 人名)

【日发略维夫】 rì fā lüè wéi fū  ジワリョフ。(Zhivarev 人名)
【梆子】 bāng zi  (夜回り用の)拍子木
【卡希旦卡】 kǎ xī dàn kǎ  カシタンカ。(Kashtanka)
【泥鳅】 ní qiū  ドジョウ。(Eel)
【黄鼠狼】 huáng shǔ láng  イタチ

【小崽子】 xiǎo zǎi zi  子供
【看在上帝面上】 kàn zài shàng dì miàn shang  一生のお願いだから。(for Christ's sake)
【菲吉卡】 fēi jí kǎ  フェージカ。(Fedka 人名)
【星星灯】 xīng xing dēng  星形のイルミネーション。ロシアの田舎ではクリスマスに子供たちが星形のランプを持ってねり歩く。

【普特】 pǔ tè  プード。(Pood 重量単位 約16キロ)
【卢布】 lú bù  ルーブル。(rouble 貨幣単位)
【山鹬】 shān yù  ヤマシギ
【鹧鸪】 zhè gū  シャコ

【阿辽娜】 ā liáo nà  アリョーナ。(Alyona 人名)
【艾果尔】 ài guǒ ěr  エゴールカ。(Yegorka 人名)
【伊凡•茹科夫】 yī fán・rú kē fū  イワン・ジューコフ。(Ivan Zhukov 人名)
【戈比】 gē bǐ  カペイカ。(kopeck 貨幣単位 1/100ルーブル)